化工与城市,和谐发展不是梦
近年来,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使得化工企业与城市深度融合,不仅给日益紧张的城市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增加压力,也给城市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安全隐患。面对新形势,实现化工与城市和谐发展,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关乎城市化工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
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就化工与城市如何和谐发展,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而上海作为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城市样本,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城市化工 重要支柱不可或缺
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展始于城市,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些化学工业发源地,化工也曾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少地方计划提升产业能级、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化工产业何去何从?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会长金明达以上海为例进行了分析。他强调,当今上海虽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但上海化工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上海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8.2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3.69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13.01亿元。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产值占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的比重为19.2%,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12.9%,经济总量仍然占据了全市工业1/8的重要地位。而且,去年石化工业总产值、利润和出口交货值的增幅都高于全市工业及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对推动全市工业增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海化工区管委会主任周敏浩表示,制造业的升级是由大国变强国的基础。在制造业体系中,化工是基础产业,是航空、航天、新能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新材料的来源,没有化工就没有新材料。化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将催生化工研发、咨询、物流、贸易等产业联动,加快化工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石化产业科学布局和安全环保集约发展的部署,确定了上海化工区等七大石化基地,并要求上海化工区在产城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规模的石化基地方面,引领全国石化基地的发展。对此,周敏浩认为,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发展高端的制造业,化工产业应该与城市同步发展,应当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在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治卿看来,石化行业作为高端密集和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城市而言不可或缺。理由是:石化行业不仅为城市提供能源,也为城市化工发展提供各种原材料。如上海石化每年生产汽油、柴油、航空煤油900多万吨,占到上海国Ⅳ、国Ⅴ市场供应的40%份额;同时还提供大量烯烃、芳烃、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化工中间原料,每年提供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塑料,以及20多万吨腈纶、涤纶等合成纤维材料。
王治卿认为,石化产业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作用非凡,其发展可以推动一个地区成为较大的产业基地,促进地区物流、贸易、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提升,从而带动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由于石化行业建设规模大,需要进行大规模城市规划和配套建设,因此能够吸引大量投资和大批人员就业,推进商业设施迅速发展,对城市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石化企业和园区发展,能够带动建立国家级或世界级石化基地,进而提升城市的国际战略地位。
实践探索 去粗取精迈向高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资源、能源、商务成本及安全、环保等诸多挑战,城市化工企业普遍遭遇关停并转、调整搬迁的压力。面对调整与发展的重重矛盾,上海化工产业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积累了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实践经验。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上海华谊的前身是上海化学工业局,曾经拥有1000多家企业、10多万名员工。至今,上海华谊的产业结构已从原来的几十种调整为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绿色轮胎、先进材料、化工服务这五大核心业务,从传统制造业转向“化工制造+服务”的双核驱动产业模式。
据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董事长刘训峰介绍,虽然现在集团所属企业仅有200家,员工也仅21000余名,但2013年,上海华谊实现主营收入609亿元,比世博会前增加了200多亿元。在城市化工产业普遍面临冲击的情况下,集团能够得以在国际大都市的环境下立足并生存,关键是按照城市定位,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双核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近年来,上海华谊坚持高端发展,聚焦主业,推进产业链高端升级;坚持跨市发展,优化布局,构建“一个华谊、全国业务”的发展格局;坚持一体化发展,开放合作,努力发挥一体化协同效应;坚持创新发展,以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助力集团快速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安全环保,关爱员工,履行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为实现集团与城市的和谐发展,集团大力调整“三高”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创新技术研发,做大做强核心业务。运用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先进管理和人才优势,集团在上海、江苏、安徽、山东、重庆、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建立各领域的产业化基地,在上海推进总部经济建设,使企业与城市和谐发展。
上海石化则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模式转变。为解决石化企业竞争力不足、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上海石化近年投资60多亿元进行炼油工程改造,生产高品质成品油,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大力推进安全环保、结构调整、资源优化、低碳绿色,致力与城市和谐发展。
上海化工区则是推进化工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范。周敏浩介绍说,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上海化工区17年来已经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化工企业最多、融入全球经济程度最高的园区。园区吸引了英国BP、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美国亨斯曼、美国英威达、日本三菱化学、西班牙化工等全球化工巨头,以及中石化、上海华谊等国内化工企业,外资企业占到80%以上,世界化工500强占15%,世界化工前20强占8家(不含中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截至今年6月,园区累计批准投资240亿美元,园区产品的关联度达到80%,其中异氰酸酯产能全球最大,产出约占全市化工企业的1/3。跨国公司在落户化工区的同时,陆续将其区域总部迁至上海,目前总数已达21家,设立研发中心的12家,为化工区建设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带动了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实现园区与城市和谐发展,上海化工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入了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五个一体化格局,被工信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作为化工区开发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园区化发展不仅是国际众多城市与化工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上海化工区的发展中也得到充分印证。
未来方向 加强管控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30多年,我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石油化工大国,其中化学品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工业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全行业正在努力从石化大国向化工强国跨越,行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着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高度,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着市场竞争的优势。要实现化学工业与城市和谐发展,关键要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其中高端、绿色和差异化发展,是转型的主旋律。
李寿生分析指出,从发达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个完整的石油化学工业产业链从原材料起始到市场终端大约可分为5个产业结构:一为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开采业,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资源类产业;二为基础石油化工原材料加工业,是石油化工发展的基础;三为一般石油和化工加工制造业,是整个产业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四为高端石油和化工制造业,包括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高精尖技术和新市场用途的石油化工产品,引领着整个产业未来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工程、高端材料、环境工程等,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李寿生表示,分析我国石化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前三类。其中第一类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矿开采业占总产值的39.1%;第二类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类占15.7%;辅肥料、橡胶、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涂料、颜料、专用设备制造等第三类占45.1%;而四、五层次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石油和化工产业,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这造成目前行业产能总体过剩、产业技术层次低、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李寿生认为,未来10年,我国化学工业必须走出一条与过去60年完全不同的路,实现从追求数量、速度和规模向追求创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在未来众多的技术创新机遇中,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可重点选择大有可为的战略领域,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势巩固和竞争力提升,走出一条传统产业不传统的发展之路;二是推进新能源领域的开拓和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在页岩气和生物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推进现代煤化工创新优势的拓展和有序发展,继续在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二甲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我国煤化工的健康持续发展;四是化工新材料的高端技术和重点突破,在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纳米材料、纤维、橡胶、建筑材料等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是环保新产业的技术培育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抓住绿色发展机遇,发展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投资,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认为,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化学新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分子与分子间的作用,而是创造与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透支,如果再这样发展,地球将难以承载。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创造化学品,更要保护地球环境,追求化工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怎样推动化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关志华认为,关键要加强风险管控。随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愈来愈高,化工企业更要关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风险,将责任关怀作为行业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在守法合规、履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最大地控制各方面的风险,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此外,他还建议要注重与社会的沟通。据他介绍,巴斯夫但凡有重要项目,一方面会通过安全、环境、“三废”处置等评价方式,形成专项报告;另一方面会通过设立项目咨询、社区沟通委员会等机制,充分与社区、公众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周敏浩也认为,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加快化工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建设,建设化工区配套生活基地,推进周边社会事业发展。他建议,可以将化工区周边人员结构以当地农民为主转向以化工从业人员为主,积极探索惠及周边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居民在化工区发展中实现利益共享。此外,还可通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传递新的理念,提高周边居民对化工的了解,树立企业新形象,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周敏浩表示,还要促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据了解,目前上海正在编制杭州湾北岸新的发展规划,在坚持安全环保优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化工园区的协作和融合,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3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使得区域工业总量达到6000亿~6500亿元,化工服务业达到3000亿~4000亿元,建设石化产业绿色发展,以产城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基地。
金明达指出,面对城市资源和环境两大制约,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化工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重塑绿色环境、安全可靠、勇担责任的产业新形象。这是上海的根本出路,是行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也是上海化工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主旋律。